草不黄俗话说457:燕山雪花?燕然勒铭
唐李太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梁实秋先生说“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雪》),而鲁迅先生却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漫谈“漫画”》)诗人“说大话”,“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岂能坐实而以尺去丈量?
我们要说的,是“但闻燕〔yān〕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辞》)的“燕山”命意何在?还有那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之“燕然”又是什么意思。
一、阴山与燕山
我们在草不黄俗话说456《敕勒川,阴山下》(Ⅱ)中说:“它(阴山)还可以与“燕山”命意结合起来考虑,详草不黄俗话说457《燕山雪花·燕然勒铭》。”我们说“阴山”是“险山”,“阴”关联“巖”,其实还可关联“燕山”之“燕”进行申论。
(一)燕子之“燕〔yàn〕”
【燕】《说文·燕部》:“玄鸟也。”於甸切,去霰影。元部
就是“燕子”的“燕”,它跟“燕,乙也”(《大戴礼记·夏小正传》)、“燕,鳦也”(《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朱熹集传)“乙、鳦”是“阳、入”的关系(燕→乙鳦)。
(二)燕山之“燕〔yān〕”
《史记·周本纪》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唐张守节正义云:
《括地志》云:“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
实际上并没有解释“燕山”何以叫这么个名字。
《释名·释州国》:“~,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乌前切,平先影。真部。
如果就平旷而言,可以比并“平阳、平垟、平衍”之“阳垟衍”。
我们认为,从“山”的角度讲,“阴、燕”可能与“巖”系词关联。
【崟】《说文·山部》:“山之岑崟也。”《广雅·释诂四》:“高也。”《广韵·侵韵》:“嵚崟。”《类篇·山部》:“或作岩、巖。”说文通训定声:“亦作嵚。”《楚辞·九思·悯上》“丛林兮崟崟”旧注:“一作岒。”鱼金切,平侵疑。侵部。
【崯】《集韵·侵韵》:“崟,或书作崯。”汉刘安《招隐士》:“状皃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
【唫】《说文通训定声·临部》:“叚借为崟。”《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女必死于殽之岩唫之下”陆德明释文:“唫,本作崟。”
【巖】《广雅·释诂四》:“高也。”《慧琳音义》卷八“峯~”注引杜注《左传》、《广韵·衔韵》:“~,险也。”五衔切,平衔疑。谈部。
【嚴】:《集韵·衔韵》:“巖,险也。或省。”《集韵》鱼衔切,平衔疑。
【喦】《说文·山部》:“山岩也。”《广韵·咸韵》:“岩也。”《尔雅·释山》“崒者,厜?”郭璞注“谓山峰头巉喦”陆德明释文:“本又作巖字。”五咸切,平咸疑。侵部。
【嵓】《正字通·山部》:“与喦同。”
【巘】《广韵·阮韵》:“山形如甑。”
“陟则在~”毛传:“~,小山别于大山也。”(《诗·大雅·公刘》)鱼蹇切,上狝疑。语偃切。元部。
【巚】同“巘”。
《水经注·江水》“三峡”之“绝巘多生怪柏”之“巘”,就是取其“高”义。重庆“德艺双馨”书法家屈趁斯(1915~2014)先生有斋名“巘阿斋”,取其“孤高”义。其弟子蓥子东方隈先生有“绝巘生怪柏,高峡出平湖”的今韵对,现成语句,捉来即用,毫不费神。
岸等以詧至,遂奔其兄~于广平。(《周书·萧詧传》)
【(山酓)】《玉篇·山部》:“山崎。”《玉篇》五咸切。
【(山宛)】《玉篇·山部》:“山名。”《集韵》委远切,山阮影。
也就是说,“阴(闭口)山、燕(开口)山”完全有可能取义于“险、高”。当然,“燕山”也可能跟其位于“北方”,而关联“玄、“阴、幽”((北方玄武;玄鸟;玄鸟居“幽都之山”;大雨落幽燕)等关联。
二、“燕然”是匈奴语还是汉语
东汉班固的《燕然山铭》,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勘,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燕然铭石刻,证明今之杭爱山就是古代的燕然山。北京大学辛德勇先生有《发现燕然山铭》(中华书局2018.8)之作,认为“《燕然山铭》不是封燕然山之铭”。“燕然”取义何在,唐章怀太子李贤领衔注释的《后汉书》对之未着一字。
(一)燕然一
“登高何处是燕然?极目关山塞草边。”(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三《谨用尊大人领省龙庭风雪诗韵》):
诗中的“燕然”,从字面上讲,说的当然就是燕然山。其字面之下更实际的语义,则是以“燕然”代指《燕然山铭》;或者更清楚地说,是以“燕然山”来作为立功建业的表征。(辛德勇)
辛先生云:
《穆天子传》中即见有所谓“燕然之山”,但这个“燕然之山”地在“河水之阿”(《穆天子传》卷一),也就是黄河的岸边,与窦宪北征所至者自然不是同一座山。
(二)燕然二
“燕然山”的“燕然”,也应该是匈奴语的音译。前文所说《穆天子传》中的“燕然之山”,则应该是汉语地名,故此“燕然”非彼“燕然”,二者语义完全不同。(辛德勇)
到底何义,辛先生似乎也没有谈。两个“燕然”是匈奴语还是汉语,不清楚,但它可能跟上边那一系词关联。
三、“燕然”试释
(一)燕然︰?然
【屵】《说文·屵部》:“岸高也。”段玉裁注:“~之言??然。”
《集韵·薛韵》:“高皃。”《说文·山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字亦作嵃。”饶炯部首订:“~、岸、厂、厈,皆一字重文。”
“~之褒”李江注:“~,高山状。”(《元包经传·太阳》)五割切,入曷疑。月部。
重庆彭水地名为“屵〔qiān〕山”,又作“岍山、迁山、千山”,恐怕与陇县“岍(千)山”是一个意思。
“??然”之“?”:
《说文·车部》:“载高皃。”段玉裁注:“~~,车载高皃。”
《广韵·薛韵》:“~,高皃。”
《正字通·车部》:“凡物之高竦者皆曰~。”鱼列切/五割切。
四门??,隆厦重起。(晉左思《魏都賦》)
虽然“屵、?”归入声,但它们都是“元部”字,与“巖”(闭口韵)是阳、入关系;與“巘”音义差不多。因此“??然”跟“燕然”应该是关联的。
(二)杭爱山
杭爱山就是古代的燕然山,已无可疑。辛先生云:
《清史稿》卷七八《地理志》二十五谓“杭爱译言橐驼也,山形似之”,但它是一条很长很大的山脉,《大清一统志》描述说“其山最为高大。”
“橐驼”既有山形,有高大,很可能“杭爱”跟“燕然”命意和语音上也是关联的。
(三)天山
于都斤四五百里,有高山迥出,上无草木,谓其为勃登凝黎,夏言地神也。(《周书突厥传》)
包文胜先生《古突厥于斤都山考》(《蒙古史研究》第十辑,2010)云:于都斤山即为勃登凝黎山。“勃登凝黎山”翻译成汉语即“天山、天神山”。这个天山位于“漠北”,即勃登凝黎山、于都斤山。于都斤山是而今杭爱山的主峰,即所谓“天山”。天山,从宗教角度讲,是“神山”(天灵山,指大地之女神);从险峻角度讲,“高山迥出”,就是高山。这也可以旁证“燕然”有险峻、高竦之义,与“巖”系词关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3306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