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液》考点总结(附模拟卷)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强调了《溶液》这一章在中考中的重要性,所以必须重视。本章节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概念理解、图形和实际问题的转化,以及基本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配制的基本流程。
溶液知识点概述
溶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溶液的组成和溶解过程,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和联系,乳化现象,关于广义“溶解”的理解,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溶解规律和溶液性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性,溶解度,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结晶方法,溶液分类,结晶与结晶水合物,溶质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有关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十字交叉法在溶液计算中的应用。
3、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如图所示,氢氧化钙和气体物质除外。
氢氧化钙溶解的特殊性,降温得到不饱和溶液,升温得到饱和溶液。
拓展: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了。例如:60℃时的一杯硝酸钾饱和溶液,再加入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但是加入食盐后食盐却可以溶解,即此时是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但却不一定是食盐的饱和溶液。
9、溶解性
定义: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影响因素:溶解性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内因)有关,与温度、压强(外因)有关。
表示方法:物质溶解性大小一般用易容、可溶、微溶、难溶来描述。
氯化钠、硝酸钾溶解度比较
常见物质溶解度曲线图比较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表示某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③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4)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分为三类:陡升型(硝酸钾)、缓升型(氯化钠)、下降型(氢氧化钙)。
12、结晶方法
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方法:①蒸发溶液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例如:海水中提取食盐)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的结晶)
晶体过滤的最佳时机:①冷却后过滤;②趁热过滤。
13、溶液的分类
根据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根据能否继续溶解溶质,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转化图
特例熟记:有浓度之分,没有饱和、不饱和之分的溶液有酒精、硫酸等,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14、结晶与结晶水合物
饱和溶液通过蒸发溶剂或降温冷却能析出一部分晶体。有些晶体不带结晶水,有些晶体带有结晶水。最常见的“三矾”(胆矾、绿矾、明矾)属于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极易吸收水分,由白色变为蓝色,所以常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产物中是否含有水。
明矾常用作水厂处理污水的凝聚剂。
15、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表达式:
有关溶液稀释和浓缩的问题:
如需获取以上资料,请关注并私信我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后期会针对中考化学不同的题型及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指导,请大家及时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请私信我,相互学习交流。如需获取以上资料,请私信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