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秦晋崤之战古诗文网)
先秦文学百花齐放,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先秦文学是如何发展的?
在我国文学长河中,先秦文学具有开宗立派的地位,其中,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范式之一。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和哲理。而先秦说理散文又是先秦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共同结果。所以说,他们共同铸就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和成熟。
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和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孟子》是由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和公孙丑等创作的作品,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孟子》中的比喻,有的属于推理,有的是寓言比兴,都妙趣横生,旨意明白。
《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善设机辟,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的说理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的窠臼,成为专题论著。他们的说理散文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一言以蔽之,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
这一阶段的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
《荀子》书中的文章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荀子》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辩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
此外,在先秦文学中,《左传》也是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左传》的文学价值比较容易被忽略。其实,从我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来看,《左传》在这一领域同样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
《左传》语言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注意细致描摹,长于运用比喻,达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后代视为某种规范;其特具的文学色彩与文学价值,也是此前记事文字中所罕见的。
如《左传》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再如《左传》中对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崤之战和齐晋鞍之战这春秋五大战役中战争场面的描述,都达到了史诗般的境地。
《左传》显示了由单纯记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谋篇、善于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引人注目地增加了叙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从而体现早期史书中文学成分的显著积累。
在先秦文学史上,《左传》的出现,预示着散文的发展已经面临更加广阔的天地。《左传》在铺叙事件过程中,第一次展现了一批有着各自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虽非完全着意而为,却也时有渲染、夸饰之笔,客观上积累了形象塑造的宝贵经验,为此后传记文学、历史小说涌现提供了难得的启示、重要的借鉴。
先秦说理散文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后世文学中或平实质朴,或华丽雕琢,或婉约隽永,或放纵恣肆的语言风格,在先秦说理文中都已可见端倪。而先秦说理散文,还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其中有不少至今都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
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他们创作的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个人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 还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所以说,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铸就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和成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