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春晚(第一届春晚主持人)
真正的第一届春晚,汇集钱学森、老舍、巴金、梅兰芳、郭沫若等
1956年,《春节大联欢》横空出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亲手操刀的春晚,这是一部汇集钱学森、老舍、巴金、梅兰芳、郭沫若等大咖人物的电影。
它像是一剂甜蜜的良药,为忙碌中建设祖国的人民送来欢喜。像绵绵密密的雨滴降临大地,令万物更加舒适地生长,恰好能抒发百姓的渴慕。
文艺界的狂欢盛宴
1896年,电影逐渐传入中国。在此之前,大众的娱乐方式大多是看戏曲、听相声等,但并没有一个好的方法让各种表演形式一同出现,且反复观看。而电影的逐渐成熟,为《春节大联欢》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此之前,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闯入世界森林,人民们欣欣向荣、勤奋建设的模样急需一大批各行业拔尖儿的人物给予肯定,引领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步入尾声。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谢晋等人以强大的阵容为噱头,吸引“各路神仙”的注意,真正的第一届“春晚”——《春节大联欢》正式亮相。
国民都说晚会节目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可国民既不包容流量明星,又瞧不上传统艺术,嘴上喊着怒其不争,惋惜旧人不在,“突突”几个字打在屏幕上,摇摇头便拂袖去蹦迪,实在是难以多元,无法多元。
原来,以前的人民物质生活很匮乏,可是精神生活并不匮乏;现在很多人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反倒匮乏了。
我们不能悠悠哉哉享受着所拥有的优渥条件,捧一踩一践踏文艺工作;亦不能因岁月不断沉淀形成的经典,苛求当下的节目表演。
有些人只是怀念那个年代简单质朴的精神面貌,倘若让他们去真正地感受生活,只会连滚带爬地逃回来。
看客不同了,盛宴也就难以下咽了。
既是青春也是黄昏
《春节大联欢》爱国情怀显著,红色旋律深刻。如果放到今天,不会是经典,而会成为谩骂的目标。
梅兰芳大师会成为上不了台面的戏子,侯宝林先生会成为作品尴尬包袱难响的小丑,钱学森老师会成为名不经传的无名人士,郭沫若大家会成为口伐笔诛众人推的坏人形象。
但也幸好,梅兰芳还是大师,侯宝林还是先生,钱学森还是老师,郭沫若还是大家。
在那个年代,爱国作品还会被人推崇,主旋律不会受人批判。
第一届“春晚”——《春节大联欢》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也成了一代人的黄昏。那个年代声声谩骂的人物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成为了不朽,而如今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又不知要过多久后才能成为传奇。
第一届春晚,群星荟萃,少长咸集。
老舍巴金郭沫若,梅老信芳侯宝林,一时多少豪杰,俱往矣。
我终于窥见那个时代真正的一抹色彩,是黑白的,却又绚烂的七彩。
在播报员铿锵有力的讲话里,我恍惚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瞬之间,这里没有轻歌曼舞,没有喜笑颜开,他们朴实无华,一个个走上台又下台,认真的为人民作着文艺汇演报告。
在黑白的光影里,我看到众多大师齐聚一堂的欢笑,鼓掌的声音热烈不绝,一张张明媚的脸上带着希望与阳光,丝毫看不到暴风骤雨的面纱。
《春节大联欢》,一个个大师上台,鼓掌;一个个大师下台,鼓掌;他们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精彩的表演定格在此处,此后,新的时代走来,就像前辈们心中所畅想的那样。
1983年,第一届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王景愚、刘晓庆、马季、姜昆等人走进大众眼前,一个新的时代拉开帷幕。
第一届春晚,群星荟萃,少长咸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