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推荐官|柳编和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才受人欢迎
文/王欣
我是山东手造推荐官,我推荐乳山市簸箕姜家村的柳编。
我国柳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织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逐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乳山境内的柳编产品,主要是产自簸箕姜家村,并且其主要柳编产品——姜家簸箕被列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簸箕姜家”村名的来源
据《乳山市村庄图志》记载,簸箕姜家村村名的来历源于1443年明正统八年,姜姓人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姜姓人做的簸箕闻名四邻五乡,故命名为簸箕姜家村。据说,当时的姜姓人见此地依河傍水,到处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野柳,世代以编簸箕为业的姜姓人便把这里当作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从此定居下来。
我国柳编历史源远流长,自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简单的柳编制品,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柳编制品也得到迅速发展。北宋画家张择端在其著名的民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上,画了当时平民常用的许多柳编制品,主要有挑篮、挑筐、车筐等,这标志着当时的柳编制品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了。据村里已85岁高龄至今还做柳编的姜福基老人说,姜家柳编手艺都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具体开始于哪个年代,哪一辈,并没有人考证。
做柳编用的部分工具
姜家柳编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浸条、装线、整形、绑圈、线沿、上舌头等多项步骤,环环相扣,任何步骤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编簸箕是要在簸箕沿里加一道“大梁”的,有的人为了省功夫、省原料,省略了这一步,编簸箕不加“大梁”,他解释说,这就像盖大楼的时候不用钢筋做“圈梁”一样,用不久就坏了。村子里很多人都称赞姜福基老人的柳编做得密实、耐用。姜福基老人说,编柳编就和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才受人欢迎。
听一位村民告诉我,上一辈老人曾经讲过姜家柳编因为结实耐用,还不透水,曾经救过人命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早年有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丈夫外出做生意了,家里只有女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过日子,有一次发大水,村子里的大人们都抱着孩子往高处跑,女人抱不动三个孩子,她急中生智,把大一点的孩子放在大簸箩箱里顺水漂走,自己后背背一个孩子,怀里抱一个孩子,跑到山上躲避了大水,顺水漂走的孩子后来被下游村民们救了起来。
姜福基老人为孙女做的簸箕
姜福基老人还介绍,柳编还和婚嫁习俗有关。在早年,出嫁的闺女分家的时候,娘家一定要买两个簸箕送给闺女,意思是希望家底能由“薄”到“起”,寓意着生活美满、富裕。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柳编的民间手艺人已经很少了,而愿意学习此类手艺的年轻人更是少见,现在簸箕姜家村只剩下5户村民还在编制柳编。年龄最大的柳编手艺人就是姜福基老人,年龄最小的则是姜国基老人的儿子,而他的孙子不愿意继承柳编技术,去学习厨师手艺了。他担心再过几十年,柳编手艺会失传,但村子里一位村民颇有哲理的话又让他有些安慰,那位村民说“簸箕永远是簸箕,簸箕姜家村不会消失,簸箕也不会在人们的心里消失。”
作者简介:王欣,女,山东威海乳山人,医务工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乳山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壹点号王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