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圆梦丨奋进在航天强国的金色航道上——记中国航天“远望6号”测量船
航天梦,中国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任务。在我们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征途上,远望号船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海上力量。而随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步伐不断加快,越走越远的远望号船队,早已成为了航行大洋的“中国名片”。
航行中的远望6号船
远望6号船组织向祖国再见仪式
精测妙控的“太空千里眼”
“本次任务是二十大后,我们远望人的首次任务,绝对不容有失。”任务部署会上,远望6号船党委书记尹学宏掷地有声地说道。
2022年10月31日,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点火升空,瞬间点燃了国人激情的同时也绷紧了远望6号船科技人员的神经。
“胖五”带着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一路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飞来。距离发射场万里之外,咸湿的太平洋季风裹挟着浪花拍打着等候在预定海域的远望6号航天测量船。
“我们是唯一的海上测控点,‘接力棒’绝不能在我们手中出现任何问题!”在任务开始前,远望6号船副船长刘童岭对科研人员做了最后动员。
对于一位参加过50多次海上测控任务的老远望人来说,他明白“唯一”二字不仅是组织赋予远望6号船这支海上测控王牌的“金字招牌”,更是上级对于远望6号船的高度信任和认可。
汗水在额头汇聚成珠,静静等待在大洋中的远望人终于盼来了那束期盼已久的“光”!
信号第一次跳动,主操作手胡金辉就稳稳地“抓”住了它。后续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展开。一组组数据、信息、画面在不停处理、交换。精细的指标参数化作电波,穿越茫茫大洋向着祖国的方向汇聚。
“长江6号发现目标。”在普通人看来只是一句简单的口令,但对于远望人而言,却是在操作台上数以万次的反复演练。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的主操作手胡金辉,为了将中国星抓的更牢,在台下的苦练何止十年。”谈起自己的爱将,刘童岭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主操作手的表现直接关系任务成败。左手控制“方位”,右手控制“俯仰”,两者结合相当于一手画圈、一手画方,为控制天线精准捕捉目标,操作手们需要两手极度娴熟而紧密的配合,枯燥且极具考验的练习时常让人双臂发酸、两眼发花,但为了练成“左右互搏”的绝技,操作手需要对自己进行“魔鬼特训”,十多年的练习已经让胡金辉的双手布满老茧。
想要牢牢抓住飞翔的“星”就要最大限度的熟悉设备,十多年如一日,爬高下低从最底层的驱动机房到最高处的天线,七八层楼的高度胡金辉每日往来多次,平均一年要走坏两双工作靴。
在刘童岭深情的叙述中,记者耳边传来了“长江6号跟踪结束。”的调度口令,远望6号船以无可挑剔的表现完成了此次海上测控任务。任务成功了,但参试人员并没有放松心中紧绷的那根弦。大家明白,上了远望号,就只有两种状态——执行任务和准备任务。
时刻准备着,是远望人向祖国许下的承诺,而百分之百的任务成功率,则是远望儿郎向祖国交回的胜利答卷。自远望号船队首征太平洋以来,远望人已经圆满执行了254次海上测控任务,数十年来远望人坚守初心使命,勠力创新超越,实现了从0到1,从1到254的一次次历史突破和重大跨越。
远望6号船船照。
科研人员释放探空气球。
扎根大洋的“深蓝守望者”
碧波万里,星辰大海。美轮美奂的海上美景让人陶醉,群星闪耀的璀璨夜空令人向往,但在蓝色疆场之上虽然看不见刀光剑影却也却时刻暗藏风险。
好望角,位于位于非洲大陆的南端是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汇处,这里常年涛声如雷、巨浪排空,有的航海家甚至称此处为“风暴角”、“死亡角”。
2020年下半年,远望6号船为执行某重大航天测控任务,就两次经过好望角,而在此期间远望6号船还担负着为远望号船队开辟新航路的光荣使命。
“还晕吗?”
时任远望6号船航海长的赵虹一向爽朗,此刻严肃的向航海员涂超提出问题。
面色惨白的涂超,倔强的把“不晕”两字还未说完,就已经吐在了随身携带的塑料袋中。此刻,边吐边工作已经成为部分船员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因为,现在整条船都在“刀尖上跳舞”,没有任何人敢有丝毫大意。
时间回到几天前,因为不断有低压生成,海况将变得极其恶劣,原本科研人员研究决定在两次气旋之间绕行好望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气旋不断生成,远望号船将直面狂风巨浪,避无可避。
任务不等人,时间不等人,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赶到预定海域,艺高人胆大的远望航海人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沿岸航行。
危机四伏的好望角海面上,远望6号船缓慢的破浪前行。虽然离岸较近风浪会稍小,但海底礁石情况也会因海面变浅而变得极为复杂。对于初次在此航道上航行的远望6号船驾驶员来说,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都有可能带来触礁的风险,而这样的风险,远望6号船承受不起,中国航天承受不起!
“30多个小时的航行,真的是每一秒都高度紧张。不过付出也是值得的,我们为自己,为兄弟船攒下了经验。那次航程结束,好几条船的航海长都要请我吃饭,说是要让我分享经验。”虽然现在赵虹看起来云淡风轻,但据同事们回忆,30多个小时的高压工作后,他足足瘦了近5斤。而那个倔强说“不晕”的航海员涂超在30多个小时的工作结束后,嘴唇也已然是不见一丝血色。
大西洋的处女航即遭遇罕见大风浪,95后的涂超并没有选择退缩,狂暴的风浪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坚守大海的理想。
“危险总要有人去面对,那这个人为什么不是我?我的梦想就是在大海中,守望着祖国的星空。”面对记者,涂超的回答愈发坚定。
大海是勇者的疆场,塑造了远望人坚毅的性格,但在坚强背后,硬汉也有柔情的一面。
嫦娥任务期间,科技人员李玉龙的孩子在玩耍时不慎摔伤,妻子一人带着孩子辗转两个城市治疗。面对妻子的哭泣,李玉龙只能选择坚强。
94天的航程,让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白了鬓角,瘦了整整一大圈。当他再次回到家时,坚强的他抱着孩子,泪水布满了眼眶。
面对如此情景,总是不断有人质疑,认为是苦情。但殊不知,任何的伟大都是在平凡中孕育。
当海上枯燥的生活把美和浪漫吞噬时,每天脚踏实地的人们或许感受不到远望人对祖国的眷恋,以及远望亲属对于航天事业的支持。
仅以远望6号船为例,在过去的2021年,他们就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大洋中度过,而靠港以后船员们还要面临疫情考验。测量船是集体生活,如果一人失防,那就可能面临全船失守。为确保出海人员绝对健康,数百名船员只能与家人隔栏相望、隔空告别,船员们以惊人的毅力做到了“回国不回家、靠港不下船、亲人不见面”。而远望家属们也以最大的宽容给了远望人最深情的支持。
汽笛声响起,远望人再次告别故乡,浩瀚的大洋,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疾风骤雨,始终都有一双属于中国人的“火眼金睛”在凝视着苍穹。在国家利益面前,远望人就是祖国最远的目光。
茫茫大洋,一代代远望人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波峰浪谷之间,在追寻星辰大海的航道上,新一代的远望人正在谱写新时代的奋进之歌。(吴斯伟 亓创 马正)
(稿件由新华网和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共同策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3306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