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什么意思(落第什么意思是什么)

特奏名制度:宋代特殊的科举制度,落第士子的专享待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有一项特殊的制度——特奏名制度。

特奏名制度是对科举落第士子的一种优待制度,那些屡试不第的文人在到了一定年龄后可以通过“特奏名”考试,达成获取功名的愿望。

特奏名制度是宋代科举的创新,仅存在于两宋时期,成为宋代科举有别于其他朝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落第什么意思(落第什么意思是什么)

翰林赐宴

《宋史》记载宋真宗曾亲试落第举子,认为他们“潦倒场屋,皆已迟暮。傥例试三题,则遗落多矣”,最后“故止令试论一篇,粗观其智识也”。

宋真宗也就出一题,“粗观其智识”而已。

最终真宗这次特奏名录取了九百多人,比正常的科举取士名额多太多了,完全就是为了录取而录取的,由此大大笼络了文人的支持。

宋仁宗时期,要求有所变化:

“南省特奏名进士试论一首、诗一首;诸科对义五道;内年老者特与免试”。

试题相对科举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阅卷审卷多是形式主义。

宋神宗时,一次特奏名殿试,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试卷里只写了几个字:

“臣老矣, 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神宗还是给他“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优待。

特奏名授官极为讲究

特奏名在试题、阅卷上可以说开了绿灯,但是最终的授官要求却极为严格。

特奏名录取的人数很多,对他们的授官很低,部分特奏名只有虚衔,不予实职。

宋真宗时期,特奏名的赐第一般分为三等或者四等,并赐同本科出身,试将作监主簿、诸州长史、文学、助教等职位。因为所赐科名等级较低,相应授予的官职也较为闲散,基本上属于“养老”性质。

落第什么意思(落第什么意思是什么)

宋代科举

特奏名的基数庞大,部分时期特奏名取士数超过正奏名的取士数,造成官员数量急剧上升,是宋代“冗官”积弊的重要成因之一。

此外,通过特奏名的官员大多年老,能力有限,他们毫无进取心,有的更是贪渎者,一登仕籍,便贪肆暴虐,只想着捞一笔就致仕回家。当然特奏名官员的贪渎和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员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毕竟特奏名的官员只是低级官员。

特奏名“存而不废”

特奏名制度形成不久,就有很多官员上书反对特奏名,要求减少或废除特奏名。

宋神宗时监察御史上官均上书指出特奏名的弊病:

“大率多年六十以上,学术凋疏,精力弊耗,又无人荐举,不复有向进意。往往贪冒营私,职事不举,民受其病”、“其能精明治事、廉洁自守者,十无一二”。

苏轼曾有一篇《论特奏名》的文章,指出特奏名的害处:

“此曹垂老无他望,布在州县,惟务黩货以为归计。前后恩科命官,几千人矣,何有一人能自奋厉,有闻于时? 而残民败官者,不可胜数。以此知其无益有损。”

统治者也深知特奏名的危害,认为“有害于政治”,但是特奏名制度有宋一代始终存在。

落第什么意思(落第什么意思是什么)

宋代官员图

为何如此呢?

一是因为宋代统治者重视“祖宗之法”。

特奏名制度是宋代重文轻武既定国策的一部分,虽然有弊端,但后世统治者谁也不敢轻易改变或废除特奏名这一“祖宗之法”,只能因循之。

二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统治者要通过特奏名制度给落第文人一个希望,来笼络文人,防止他们不满造反或投敌造成社会动荡。特奏名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的巨大效果,相对于特奏名造成冗官、加剧财政负担等危害,统治者自然分得清,知道如何取舍。

三是触动太多人的利益。

反对特奏名的官员多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但是就整个士大夫集团来说,绝大多数人还是支持特奏名制度的。特奏名制度虽然损害少部分人的利益,但是符合大多是人的利益,科举出身的人要为那些落第者留一份生存空间,而且这对他们的子孙也是有好处的,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的子孙以后不需要特奏名的恩赏的。

所以无论是皇帝还是士大夫都不会废除特奏名制度。

结语

特奏名作为一种特殊的科举制度,是宋代对科举制度的一个创新,且只存在于宋代。

它对于巩固着宋王朝的统治、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给宋朝社会不少消极影响。

尽管统治者和士大夫认识到特奏名的危害,但作为笼络文人的一项举措,使得更多的人受益,赵宋皇帝最终仍继续推行这个恩科制度,特奏名一直“存而不废”。

最终,随着宋王朝的灭亡,特奏名制度也走向灭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3306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