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会识人术?《论语》这3句话,教你慧眼识人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关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煅烧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不仅没有灰飞烟灭,反而炼成了火眼金睛。
这项技能帮助孙悟空在取经路上识别妖魔鬼怪,为取得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众所周知,孔子是春秋末期最博学的人之一,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周游列国和教育事业上。
在大部分人眼里,孔子与“识人”是不沾边的。毕竟,我们很难把一个倡导“礼、义、仁、智、信”的人与“识人术”联系起来。
但是,读的书多了、走的路多了、见的人多了,对一个人的阅历和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世间的很多人、事、物,也会了然于胸。孔子就是因为见多识广,总结了自己的识人方法。
视其所以
孔子的第一个识人方法,叫做“视其所以”。意思是: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有自己的原因或抱有一定的目的。哪怕是一个小孩子,他的一言一行也有着本能的驱使。
什么是行为动机?简单来说,就是满足自身的欲望。
比如在工作中,有人在你面前说同事的坏话,只要分析一下他“说坏话”这件事情,是想让你孤立那个同事,还是只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吐槽心理。这样一来,就能知道对方是一个“使坏”的人,还是只是一个喜欢“嚼舌根”的人。
把动机弄清楚之后,自己就可以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处理方式。
察其所安
孔子的第三个识人方法,则是看一个人在平常状态下,会做什么事情,看他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看一个人有没有上进心?就看他平时是玩游戏玩几个小时不停歇,还是会在下班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提升自己;
看一个人爱不爱自己?别看他是否红包不断、礼物不停,而要看他是否愿意花精力为自己做顿饭、是否有耐心等自己下班。
一个人在平常状态下会做什么,代表的是他在潜意识里,认为那件事情更重要。
结语
孔子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三个方法,那么别人就算隐藏了什么,也会轻易被自己识破。
实际上,孔子的这三个方法就是一句话:“想看明白一个人,别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只不过,孔子讲得更细致、更具体。
人是一种善于伪装的动物,尤其擅长通过语言来迷惑他人。我们研究孔子的“识人方法”,不是为了去害别人,而是为了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正如电影台词说的那样: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3306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