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是什么(躬行践履的论据是什么)

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 | 作者 周波
论据是什么(躬行践履的论据是什么)

明代哲学家王廷相在论述当时学者的空谈、唯心等弊病时,指出其根源是“皆不于实践处用功”。王廷相所说的“实践”,在今天来理解,主要指个人的观察、学习、体验等活动,虽然与当代的实践含意有些差别,但他强调个人的实践活动,在治学中的重要性,还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修养,“躬行践履”,就是为此提出的主张之一。躬行践履,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体现了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

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工作经历)密切相联。一个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即在对别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的行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同样,克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躬行践履”无疑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

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民族漫长的社会生活中,躬行践履的好作风、好故事都有体现。

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记述了他深入实地考察,揭开石钟山得名之谜的故事,苏轼躬行践履之举,被后世一直传为佳话。

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李冰父子如果不是沿岷江两岸实地考察,弄清水情和地势等情况,就不能带领当地人民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毕升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印刷劳动,并反翻试验、摸索,就不能发明活字印刷术。司马迁如果不是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访贤搜史,了解遗闻轶事,就写不出《史记》。白居易如果不亲自和百姓接触,熟悉人民的生活,就写不出《卖炭翁》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中华文明的创建,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是与中国人民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实践论》,至今还在我们心中以至世界人民心中熠熠生辉,更加证明他老人家躬行践履的过人之处。先贤们躬行践履的好作风、好口碑,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本文作者 周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3306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