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语言描写、心理刻画、众多意象,解读张爱玲最佳小说
说起民国的才女,就不得不提张爱玲。提起张爱玲,就不得不解读她写的《金锁记》。
《金锁记》我年少时看过,初看不明其意,如今再看,拍案叫好,再三回味后,不禁感慨这张爱玲还真是个奇女子。
《金锁记》是1994年,张爱玲发表在《天地》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篇幅不长,却受过很多作家、批评家的赞赏。傅雷先生称这本书是,“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旅美评论家夏志清也称《金锁记》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短篇小说”。
(2)雅俗结合,高贵典雅的语言风格和故事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张爱玲长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的作品有着古典汉语言文学的韵味,在她的作品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单音节的组合以及多音节的建构。非常注重声律节奏的音乐性和审美性。体现了汉语言在小说中的独特魅力。
在《金锁记》中,就常常出现象声词来增加对声临其境的艺术的效果。
比如“噗嗤一笑,咕哝一句”、“嘁嘁喳喳和老太太说个不停”、“喃喃咒骂”。
人物动作描写上,张爱玲也运用了很多叠词,使得语言形式上更加的整齐,使得人物的情感和情绪更加的形象饱满。比如“季泽……深深地唉了一声……又是长长地叹了口气”、“……跳起身来,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头上滴溜溜掷过去”、“……酸梅汤淋淋漓漓溅了一身……”
最后我要说的俗是指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并暗含着人生哲理。情节也非常符合通俗小说的特点,节奏明快,人物波折跌宕起伏,一环扣一环,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金锁记》正是张爱玲用神来之笔,在古典和现代、典雅和通俗之间游刃有余,既有着层出不穷的创新设计,又有着传统的旧手法,创造出这中西合璧、雅俗结合的独特作品。
令人惊叹的人物心理刻画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真的是将中国的心理分析推向了极致,她在小说中利用各种细微处来刻画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刀割般的话语,给人产生一种背后一凉的惊悚感。
(1)运用动作描写来暗示着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开头七巧刚出场时,对三爷新娘子兰仙的一系列的各种小动作,比如“揣、捏、打”,这看似是打闹嬉笑,但实际上是一种嫉妒和恨意。
或者是七巧次次和三爷季泽的各种调情各种试探和暗示性的动作,也将七巧渴望爱情和幸福的心理表现出来。
而三爷季泽对于七巧则是一边拒绝,一边也不忘迎合她的动作,但做的从来不过火,只是稍稍逾越,这也表现出他虽不敢招惹自家女子但内心的风流却也展露无遗。
长安都三十岁了还未成婚,主要原由还是再于她的母亲七巧,但只要她结婚了,她就逃脱七巧的掌控了。堂妹长馨很同情她,便介绍了童世舫与她相亲。
张爱玲在长安和童世舫的这一段相处的日子描写的非常细致优美,比如长安快要见到童世舫时,她在汽车里还很兴奋,可她快到地方时,就“慢慢的”、“怯怯”,这都表现了长安的做作、不自然和紧张。
在长安与童世舫正式谈恋爱时,是这么写的:
“晒着秋天的太阳,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着一点对方的衣服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身边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众人隔开了。空旷的绿草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
这段描写,张爱玲利用了暗示的手法,将动作、言语、心理,三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长安与童世舫这一段快乐而幸福的日子。然而这一段也是她少有最后的快乐的日子,这最后一小点的秋天的太阳,也是长安最后的爱情。
(2)通过服饰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七巧一出场是这样的:“…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
“雪青”、“银红”、“葱白”,这样艳丽豪华的颜色其实在当时已经很不流行了,可曹七巧还是爱穿,这无非不显现出她的庸俗浅薄和拜金,以及她的一系列动作,都表示她的泼辣和难缠。
长安和长白是曹七巧手下的牺牲品,小说中也通过他俩的服饰描写进行了暗示:“衣服太厚直挺挺撑开了两臂……纸糊的人儿似的。”
看到这段话,我的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旧时代办丧事用纸扎的童男童女纸人。而像这种纸人一样的人儿,是没有爱情和自由可言的,一切的悲剧和惨状早就已经注定。这反面的揭露了七巧变态的控制欲望。
到后来长安去见童试舫相亲时,她所穿得衣服是,“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她打扮的这样美,也无非是内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众多缤纷的意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读《金锁记》让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文中出现的各种缤纷的意象。像里面出现最多的月亮还有白团扇以及酸梅汤,还有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等。
意象是指将各种象征、隐喻等深层含义的虚无缥缈的东西用,用物品形象表现出来。
张爱玲就非常善用意象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现出来。她在文中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些日常常见的东西,但她在各种角度来解读不一样的含义。将小说的主题主旨传达的更加的委婉含蓄,也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空间。
《金锁记》开篇就提到:“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的确是沉下去了,但是半个多世纪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永远不会消失。打开《金锁记》,里面众多意象却全归月亮统筹,显示了整篇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意义。
作品开头最出彩一段话是:“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下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后隔了三十年的辛苦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被历代的文人评论家所赞赏的这段话,认为是新旧文字的揉合,新旧意境的交错。
描写长安退学的那一晚的月亮,是残缺的,不好的,她的牺牲是一个美丽苍凉的手势,但却是白白的牺牲,是一种徒劳无用的。此时的残月,更能晕染她内心的悲凉。
后来七巧死了,长安长白获得了新生,这个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写得:“三十年前的月亮早也沉下去了。”这像是一种暗示,悲剧已经结束了。
月亮这样一个大的意象,在小说开头结尾出现,有始有终,成为了全篇小说的主题意象——悲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3306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