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铁饭碗”出炉!这届年轻人,嗅到不寻常信号
年轻人对体制的渴望,不仅体现在国考上。根据米宅的梳理,和体制沾边的工作,都迎来了爆发——
2021年省考人数537万人,2022年预计更高;
2021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1100万人,4年时间翻了近4倍……
疫情后,这届年轻人早已嗅到风声,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做出了判断。
2021年清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去往体制内的毕业生占到近七成。天之骄子,也爱体制内。
西藏阿里地区的邮局某个岗位,只招1个人,但有2万多人报名。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编制,他们愿意去到中国最艰苦的地区。
在河南,漯河卷烟厂的招录公告上,出现了985/211的金融学毕业生,他们的应聘的岗位,全是一线生产操作岗,也就是卷烟丝。
这些高材生,很多人期待他们去国家一线科研场所,攻坚“卡脖子”技术,但他们却毅然选择留在小县城里奋斗,或者扎根最基层。
改革开放40多年后,“铁饭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吃香了。
3
求稳背后
年轻人挤向体制内,倒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有着现实的考量。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很多事情都会变得简单。
在就业这个大市场上,从供给端来看,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消息,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
从需求端来看,企业裁员已是家常便饭。之前的互联网、教培、电商已经走过一轮了,光K12行业的大迁徙,就让1000万 从业人员陷入阵痛与迷茫。那些互联网大厂,也开始玩起了“滚动式裁员”。
就连制造业翘楚美的,也陷入了裁员风波。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和一位被裁员工的隔空对话还上了热搜,被网友称为“像是一次你死我活的爱情”。
再看地方,4月份深圳的财政收入只有255.3亿元,同比下降44%!这不是个例,从目前公布了财政收入数据的城市来看,有不少城市下跌幅度都达到30%以上。上海4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更是同比下降了61.5%。
搞得胡锡进一个媒体人,都出来担忧经济了。
但疫情终将过去,对年轻人“求稳”这件事来说,根源还在于就业大环境变了。
在一个科技没有跨越式大发展的环境下,高端岗位永远是有限的。一旦高端行业的扩张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供给速度,就注定会有人被挤到下一个层级。
被裁员的互联网人去开滴滴送外卖,毕业生疯狂挤向体制内,本质上都是这个原因,这是人才供给过剩的宿命。
过去40年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翻了整整70倍。20年前,如果你是一个硕士毕业生,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无论是进入高校、事业单位还是国企,硕士文凭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但如今,这样的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连博士都开始慢慢卷起来了。
▲图源清控至道教育
这样的局面下,稳定且福利好的“铁饭碗”,自然会越来越受到青睐。
4
尾声
美团王兴有一句“神预言”曾广为流传——
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结合这几年的经济形势,很多人说,这个段子好像应验了。年轻人纷纷挤进体制内,似乎也为这个预言做了注脚。
但我却认为,这个看法太过悲观了。
很多事情,从历史中都能找到答案。以当下汹涌的裁员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的裁员潮。
第一次,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量国企员工下岗。
第二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大量实体企业受到重挫,破产裁员。
第三次,2016年,O2O行业大面积阵亡,企业出现裁员潮。
第四次,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餐饮、旅游、外贸等行业一度陷入停滞,大量企业只能裁员。
第五次,就是现在了。
回过头来看,历史上的每一次裁员潮,都很难捱,但这背后往往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一次裁员潮,无数下岗工人被迫走向市场,反而掀起了一轮“全民创业造富”的大风,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实体失落,却促使了互联网的崛起,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走到了世界前列。第三次,互联网直播兴起。第四次,疫情之下,在线产品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而这一次裁员潮背后,我们即将迎来一个科技爆发时代。
过去一年,反垄断、压制无序资本、去杠杆成为主流,消费互联网、平台经济、课外培训、网络游戏……统统成了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等行业却迎来了政策的春天。
打破内卷,高材生们才能走出体制内,缔造新的科技时代。而打破内卷的唯一方式,就是走向创新!
历史一再证明,巨大的震荡背后,往往孕育着新的潮流。换句话说,一轮新的产业机遇,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永远记住,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明星墙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3306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